政策新规叠加,动力电池企业如何抢占新能源物流车焕新机遇?
近期,动力电池“天价维修”再次在新能源汽车用户群体引发热议。
从近一年电池企业的发展变化来看,从内在的产品研发、增效降本到外在的品牌战略、市场打法,都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
TOP5越来越强,马太效应下,动力电池企业如何增强主机厂粘性?
全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15.1%。今年以来,在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加码布局商用车电池产品。
蜂拥出海的另一边,欧美也频频通过征收关税、出台环保法案等措施限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入步伐。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顺利“出海”,开展碳足迹管理与碳减排工作迫在眉睫。
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低空交通工具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大圆柱电池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进一步抢占国际份额的细分赛道。
谁能率先实现动力电池的零碳化,谁就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不少新能源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开始研发长寿命动力电池,以破解电池“寿命焦虑”的问题。
二线电池企业还是应该回归到行业最本质、最基本的能力,即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
宁德时代的主动降价,让其他动力电池企业压力骤升。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宜宾共引进动力电池企业90余户,其中41户规上企业2023年全年产值达1013亿元,标志着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
欧洲多国相继收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引发市场热议,对车企、动力电池企业将带来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