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德时代旗下子公司 “时代电服” 的成立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赫然包含 “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 这一敏感领域。这一变动不禁让人深思: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是否正悄然从幕后供应商走向前台,意图在整车市场上分得一杯羹?长期以来,宁德时代曾多次郑重强调“不造车、不卖车”,但如今的现实行动却似乎正逐渐模糊这条清晰的边界。
回溯过往,在诸多场合,宁德时代的高管都曾斩钉截铁地表达过不涉足整车制造与销售的立场。2024年8月,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在新能源生活广场开业仪式上明确表示,宁德时代坚决不造车,也不会卖车,称其 “开店”目的是助力车企展示车辆、消费者选车以及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10月,宁德时代CMO罗坚也在公开场合否认宁德时代将会直接进军C端市场,强调宁德时代“不会造车,也不会卖车”。
但事到如今,宁德时代的一系列操作,实在难以不让外界对宁德时代此前的承诺产生怀疑——当一家电池企业逐步在上游布局电池、底盘与换电系统,到下游建立销售公司与展示门店时,宁德时代在车企眼里的身份,或已经悄然从合作伙伴,转变为竞争对手。
一、传统领域放缓,转向终端渗透
回顾宁德时代的发展历程,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成就堪称辉煌。自成立以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产能,迅速崛起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在众多车企的供应链中占据着关键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宁德时代在传统优势领域的增速开始放缓。
虽然宁德时代的装车量仍在增长,但市场份额却呈现逐年下滑的情况。据绿色重卡数据,宁德时代在新能源重卡市场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22-2024年分别为84.53%、81.10%、76.66%(含选配车型,全部统计未折算)。尽管其市场份额依旧可观,但增长势头已不如往昔迅猛。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宁德时代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以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突破增长瓶颈,宁德时代近年来开始积极布局新的业务领域。2024年,宁德时代开设了车辆展示店——新能源生活广场,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展示其先进的电池技术。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让消费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宁德时代的技术实力,为品牌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如今,时代电服的成立,更是将宁德时代的触角进一步伸向了终端市场。宁德时代正在不断通过直接面向购车用户传播“宁德时代”品牌,建立技术认知和信任,试图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策略与华为“不造车,为车企卖好车”的HI(HUAWEI INSIDE)模式赋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核心都在于强化品牌影响力,加深对终端市场的渗透,以C端用户粘性换取更强的B端议价能力。
二、业务边界突破,深入车辆核心领域
在产品和技术布局上,宁德时代也在不断拓展边界。从发布重卡天行电池、骐骥换电,到提供坤势滑板底盘,宁德时代的业务范畴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电池供应,进入了核心的车辆平台架构领域。这一转变使得宁德时代从单一的电池储能供应商,逐渐转变为提供包含电池、换电系统、车辆转向、底盘、悬架等在内的“复合型车辆平台供应商”。
通过提供平台化解决方案,宁德时代能够更深层次地绑定合作车企,尤其是对于新势力车企或寻求快速入局者而言,宁德时代的平台化方案能够帮助他们降低造车门槛,吸引更多玩家使用其平台。
然而,这种深度介入车辆核心部件的做法,也让宁德时代“不造车、不卖车”的承诺面临严峻考验。对于车企而言,底盘平台作为车辆核心,关乎着车辆的整体性能和品牌竞争力,宁德时代在这些领域的深度参与,无疑让车企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
如今,部分重卡车企已开始通过自研电池、引入多供应商策略等方式,应对宁德时代在电池供应方面的强势地位,这也为双方未来可能的竞争冲突埋下了伏笔。
三、角色转变引发变局,未来竞争或将爆发
时代电服的成立,可以看作是宁德时代对市场边界、车企反应及其他供应商态度的一次关键试探。
当重卡等传统优势领域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带来整体压力时,巨头必须寻求更深的护城河与增长点。凭借其强大的平台化能力和终端渠道,宁德时代在卖方市场中实质上已经扮演了“车企竞对”的角色。而这种角色的转变,在未来与传统巨头和已建立自研能力车企的碰撞或将爆发激烈的竞争。
未来,宁德时代将如何在“不造车、不卖车”的承诺与业务拓展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车企又将如何应对宁德时代的潜在竞争威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格局又将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或许宁德时代会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以一种既能拓展业务、又不与车企产生直接竞争冲突的方式发展;又或许随着其业务边界不断拓展,与车企的竞争将全面爆发,彻底改写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版图。
无论如何,宁德时代的走向,都将深刻影响着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