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新能源重卡现在可是物流运输领域的新宠儿,正一点点改变着传统的运输模式。可保险这事,却成了它发展路上的“绊脚石”,让不少从业者头疼不已。电车资源行业研究院名誉顾问常卫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今天咱就好好唠唠。
新能源重卡保险,咋就这么难?
先说说为啥新能源重卡的保险这么难搞。新能源重卡确实是物流运输领域的新宠,但技术一是更新快,二是监测要求高,尤其是电池部分。电池要是坏了,鉴定起来麻烦,维修成本还高得离谱。而保险公司手里也没有足够的数据和经验,根本没办法精准地评估风险。这就好比蒙着眼睛走路,心里没底,保费定高了,没人买;定低了,又怕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只能谨慎承保。
而且,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新能源重卡更是突出。它的零部件专用性太强,零整比又高,关键部件换个新的,比传统燃油车贵多了。保险公司赔起来压力山大,没办法,只能提高保费或者干脆限制承保。另外,新能源重卡的运营模式也增加了保险的难度。司机流动性大,事故率就跟着上去了;使用场景又复杂,疲劳驾驶、不规范驾驶的情况时有发生,出险率自然就高。
车电分开买,保险风险降一半!
常卫提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把车和电池分开买保险。大家都知道,电池成本在新能源重卡总成本里占了大头。把车和电池分开后,车辆的初始购买价值就大大降低了。要是车辆发生全损或者需要大额赔付,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也跟着减少,赔付风险自然就降下来了。
这还不算完,车电分离给保险产品设计也提供了新思路。保险公司可以针对车辆和电池分别设计不同的保险产品。车辆保险就重点保障车身、底盘这些部件;电池保险则专门盯着电池的损坏、故障这些风险。就好比给车和电池各自请了个“专属保镖”,保险产品更贴合用户需求,保险公司也能更好地管控风险。而且,车电分离还能促进电池资产的集中管理和维护,让电池用得更久,也更安全,保险风险也就进一步降低了。
产业链抱团搞保险,精准高效没烦恼!
常卫的第二个建议更厉害,就是让主机厂、电动重卡运营方联合起来和保险公司一起成立一家新的保险公司。这好处可多了去了。
从风险评估和定价这方面来说,主机厂和运营方对新能源重卡的技术特性、运营模式和风险状况那可是门儿清。他们手里有大量的数据和经验,和保险公司的专业风险评估技术一结合,就能建立更准确的风险模型,制定出合理的保费和保险条款。这就好比给保险定价装了个“精准导航”,把风险看得明明白白,定价也更靠谱。
再说说服务和理赔。产业链联合成立的保险公司能把各方的资源都整合起来,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和理赔。主机厂可以提供车辆维修技术支持和零部件供应,运营方能帮忙进行车辆调度和司机管理,保险公司则负责专业的理赔服务。三方一合作,理赔周期大大缩短,理赔效率提高了,用户也不用等那么长时间,经济损失也能减少不少。就像组建了一个“保险服务天团”,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服务。
不过,这产业链联合成立保险公司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各方在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利益分配这些方面得达成共识,协调合作的难度可不小。而且,还得满足保险监管部门的批准和一系列合规标准,监管和合规的要求挺高的。另外,市场竞争也激烈,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得在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赢得用户的信任,才能和传统保险公司一较高下。
总结
新能源重卡保险难这个问题,光靠一方努力可不行,得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一起使劲儿,大胆创新。车电分离模式和产业链联合成立保险公司这两个办法,就像两把“钥匙”,看能不能打开新能源重卡保险难题这把“锁”。前者通过降低车辆价值和风险、优化保险产品设计、促进电池资产运营来解决问题;后者通过精准评估风险、高效服务理赔、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来应对挑战。
当然啦,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政府引导支持、行业协会协调推动、企业积极探索创新、用户参与反馈。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推动新能源重卡保险市场健康发展,让新能源重卡行业越走越好!大家要是有啥想法,也欢迎一起讨论讨论。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