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财经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相关主管部门正酝酿出台文件,将市场熟知的 "半固态电池" 统一更名为 "固液电池"。这一看似简单的名称调整,实则是对新能源电池行业长期存在的概念乱象的精准治理,更是引导产业理性发展的关键举措,将深刻影响从技术研发到消费决策的全链条生态。
更名背后:被模糊的技术边界与市场乱象
"半固态电池"的命名困境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隐形障碍。这一名称本身存在天然的模糊性,既未明确"半"的量化标准,也未揭示技术本质,导致市场解读陷入混乱。据行业信息显示,当前部分企业对"半固态电池"的定义跨度极大,将固态电解质含量1%-99%的电池都归入此类。更有甚者,一些号称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其液态电解液含量实际超过20%,与真正接近固态化的产品相去甚远。
这种模糊性直接催生了三重市场乱象。对消费者而言,"半固态"的表述容易让人产生"介于液态与固态之间、离全固态仅一步之遥"的误解,不少人花高价购买所谓"半固态电池车型"后,才发现其性能与宣传存在显著差距,沦为"智商税"。对企业而言,模糊的定义为概念炒作提供了空间,部分企业无需突破核心技术,只需添加少量固态电解质即可贴上"半固态"标签抬高产品溢价,陷入"营销内卷"而忽视真正的研发创新。对资本市场而言,概念混淆导致技术成熟度难以判断,部分企业凭借模糊宣传获得不合理估值,扰乱了资源配置效率。
政策核心:清晰界定技术本质与发展阶段
此次拟出台的命名规范,本质上是通过精准定义划定技术边界。根据政策拟定的标准,"固液电池"特指固态电解质与液态电解液共存的混合体系,液态含量通常在5%-10%,部分先进技术可降至5%以下;而全固态电池则被明确为完全不含液态电解液,离子传导依赖纯固态材料的电池类型。这一界定实现了两个关键突破:
其一,精准揭示技术本质。"固液电池"的名称直接点明了这类电池"固态与液态并存"的核心特征,既区别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也与全固态电池形成明确分野,让技术特征一目了然。这种直白的命名方式,相当于给消费者和投资者递上了一把"透明尺子",帮助其快速理解产品技术定位。
其二,明确技术发展阶段。政策通过命名划分,清晰确立了电池技术的演进路径:从传统液态电池,到作为过渡形态的固液电池,再到终极目标的全固态电池。这一划分打破了"半固态即固态技术前奏"的认知误区,让行业看清不同技术路线的本质差异。
行业重塑:从概念炒作到技术实干的转向
名称规范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推动产业竞争逻辑从"概念比拼"转向"技术实力竞赛"。对电池企业而言,以往靠模糊宣传吸引关注的套路将失效,必须聚焦固态电解质含量提升、界面阻抗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展开竞争。目前固液电池已实现10针刺测试无起火、-25℃低温放电功率比液态电池提升20%-30%等性能突破,且能兼容现有产线,改造成本增幅仅5%-10%,这些实打实的参数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也将随之明晰。材料端企业已开始聚焦硫化锂、硅碳负极等核心材料,宁德时代押注硫化物路线,比亚迪探索氧化物与硫化物复合路线,形成差异化技术布局。设备端的干法辊压、叠片设备需求激增,先导智能、利元亨等企业已加速布局,推动制造工艺升级。这种围绕明确技术方向的资源集中,将大幅提升产业链效率。
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命名规范将改写产品竞争格局。以往靠"半固态"概念打造卖点的营销模式将终结,车企需转向基于实际性能的差异化竞争,如搭载固液电池的车型可突出"1000公里续航+高安全性"的组合优势,而无需依赖模糊概念。2025年数据显示,固液电池已在高端车型实现规模化应用,蔚来ET7、智己L6等车型搭载相关电池后续航均突破1000公里,渗透率预计达15%。
长远价值:为固态化转型扫清认知障碍
此次更名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全固态电池的发展铺平道路。尽管固液电池(原半固态电池)已实现商业化突破,但全固态电池仍面临三大核心瓶颈:固固界面阻抗导致离子传输效率低、金属锂负极易产生锂枝晶引发短路、成本高达液态电池的10倍,80kWh的电池包成本约40万元。业内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才能小规模装车,2030年才可能规模化应用。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模糊"半固态"与"全固态"的边界,容易导致企业盲目追求概念升级,忽视固液电池作为过渡技术的现实价值。明确"固液电池"的过渡定位后,行业可更清晰地规划技术路径:短期聚焦固液电池的性能优化与成本下降,依托现有产业链实现规模化应用;长期攻坚全固态电池的材料与工艺瓶颈,形成"过渡有价值、终极有方向"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这一命名规范与"十五五"期间固态电池发展规划形成呼应。"十五五"时期(2026-2030)被视为固态电池从研发验证迈向产业化的关键窗口,政策通过明确技术定义,可引导资本、人才等资源向真正的核心技术突破方向集中,助力中国在全球电池技术竞争中抢占话语权。
结语:以规范促发展的行业清醒剂
"半固态电池"更名"固液电池",本质上是给狂飙突进的新能源电池行业注入一剂"清醒剂"。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厘清了技术边界,既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倒逼企业回归技术本质,更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
随着命名规范的落地,新能源电池行业将逐步告别"概念驱动"的粗放阶段,进入"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期。对消费者而言,购车决策将更趋理性;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将成为唯一的竞争通行证;对产业而言,资源将更高效地流向真正的创新领域。这场"正名"运动,终将推动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在清晰的赛道上,实现从规模领先到技术领跑的跨越。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