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资源APP获悉,5月27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截止日期为7月27日。
其中,《安全要求》在旧有的GB38031—2020标准上做了一系列修改。其核心逻辑就是提高对动力电池的安全要求,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让车内乘员有足够逃生时间。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这三部门,联合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分析研判现有安全形势,研究部署本年度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动力电池安全性主要包括:结构安全、电安全、热安全和环境安全。因此,加强电池的防水性能和遏制热失控成为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的重中之重,各大电池厂商和整车厂商不断通过技术升级,改善性能。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磷酸铁锂具备耐高温优势,安全性较高,三元材料、锰酸锂、钴酸锂次之。
其次,是模组的设计。常用的防火隔热材料主要有气凝胶、云母、防火涂料、热陶瓷等。而气凝胶是电芯隔热最理想的材料,不仅质量轻、强度高,隔热效果也是传统隔热材料2至5倍。
然后,是防护的措施。除了基于动力电池本体设计所达到的安全效果外,还可以借助车体结构来保护动力电池。
最后,是系统的管理。通过BMS对电压、温度、工作电流、电池电量等相关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或计算,可以防止电池过充或过放,并通过内部测量传感器所采集到的单个电芯的电压值和温度值变化,实时监控高压系统的绝缘状态是否正常。
本次《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修订的主要包括:提升热扩散要求、完善热扩散测试方法、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及快充循环后测试。
经过研究组调研了解,截止至2024年2月,已有78%的企业已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基于上述情况,研究组一致认为将热扩散要求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具备技术可行性,故提升热扩散标准要求。
而在具体的测试验证方法上,《安全要求》提出了“针刺、外部直接加热、在电池单体内部布置加热片”三种触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试验。试验时,制造商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触发方法,也可选择其他方法来触发热失控。
一方面,当采用推荐的三种触发方法均未触发热失控,则认为电池产品无法被触发热失控,试验通过;另一方面,若电池单体发生了热失控,则应提供报警信号,且报警信号的发出时间应不晚于触发单体热失控之后的五分钟。
此外,《安全要求》将“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等可充电储能装置”改为了“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这也意味着,“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不仅覆盖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还包括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动力蓄电池。
随后,在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上。三部门要求,车辆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要严格落实产品安全质量主体责任,履行应尽的责任义务,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验证、使用维保等全链条做好风险防范,切实履行产品安全事故报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