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持续攀升,但行业转型仍面临核心难题:商用车涵盖干线重卡、城建工程车、冷链物流车、矿山专用车等十余类细分场景,不同场景对续航、补能、低温适应性、运营成本的需求差异极大,导致纯电、氢燃料、插混等单一技术路线均存在“场景适配盲区”。
更关键的是,商用车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消耗全国51%车用汽柴油),其能源选择直接关联国家能源安全。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CEO范现军在演讲中明确提出:“醇氢电动不只是填补商用车场景空白的技术方案,更是改变中国能源现状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这一观点直指我国能源结构痛点,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更宏观的战略视角。作为长期追踪商用车新能源转型的专业媒体,电车资源认为,醇氢路线的价值不仅限于场景适配,更在于其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深层意义,值得深入剖析。
一、产业现状:商用车新能源化的“场景困局”,单一路线难破局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但细分场景落地仍存显著瓶颈。商用车涵盖干线重卡、城建工程车、冷链物流车、矿山专用车等十余类细分场景,不同场景对续航、补能、低温适应性、运营成本的需求差异极大,这使得纯电、氢燃料、插混等现有路线均面临“场景适配盲区”。
1.纯电路线:城配“主力”难越干线与低温门槛
纯电在城配、环卫等短途场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但在长途干线与低温场景中短板凸显:
续航与补能:行业普遍观察显示,重型纯电商用车满载状态下高速续航多低于300公里,即便采用高功率超充技术,补能时长仍需半小时以上,远高于传统燃油车补给效率;
低温衰减:在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下,纯电车型电池容量衰减普遍超过30%,若开启制热功能,续航进一步缩水,难以满足东北、西北等地区的干线运输需求。
2.氢燃料路线:技术“理想”遭遇商业化“现实”
氢能因“零碳排放”被视为长期能源方案,但当前产业链成熟度仍不足:
基建成本:公开信息显示,加氢站建设成本显著高于传统能源补给设施,单站投入常达千万元级别,规模化布局难度较大;
储运成本:高压气态储氢的成本与效率仍存优化空间,且现有储运网络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支撑商用车跨区域运营需求。
3.插混路线:过渡方案难抵“双碳”终极目标
插电混动虽一定程度解决了续航焦虑,销量保持增长,但仍依赖传统燃油作为辅助能源,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幅度有限,不符合“双碳”长期目标,且随着政策对零碳技术的倾斜,其长期发展空间面临挤压。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范现军在演讲中提出的“商用车新能源化必须走多元路线,醇氢电动是填补场景空白的关键”,引发了现场行业人士的广泛共鸣。
二、醇氢路线的核心价值:从技术适配到生态协同,破解产业痛点
作为“液态新能源”的核心载体,甲醇通过“重整制氢+电驱行驶”的技术路径形成醇氢电动系统。电车资源结合行业公开信息与远程披露的技术方向,从三个维度解析其产业价值:
1.技术适配性:覆盖“全场景+全工况”,弥补路线短板
醇氢电动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兼顾续航、补能与环境适应性”,其技术逻辑与商用车场景需求高度契合:
低温性能:据远程披露的技术特点,其醇氢车型搭载的甲醇重整制氢系统可通过余热回收优化低温表现,在严寒地区仍能保持稳定运行,有效规避纯电车型低温续航衰减问题;
补能效率:甲醇采用“液态加注”模式,流程与传统燃油车相近,补能时长可控制在数分钟内,续航里程能满足长途干线需求,解决了纯电补能慢、氢能基建少的痛点;
功率覆盖:远程已规划多功率段醇氢动力系统,适配从轻型到重型商用车的全品类需求,同时探索向船舶等非道路领域延伸,拓展应用边界。
从技术成熟度来看,远程提及的甲醇重整制氢核心部件已实现国产化,关键性能指标逐步优化,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2.生态协同性:契合国家能源战略,基建与产业链成本可控
范现军在演讲中多次强调“醇氢路线不是孤立技术,而是‘能源-车辆-基建’的生态闭环”,这一观点与我国能源禀赋及基建现状高度匹配:
资源禀赋:我国是全球甲醇生产大国,产能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且可通过可再生能源制绿甲醇实现零碳循环,既能消纳清洁能源,又能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基建成本:甲醇加注站可依托现有加油站进行改造,改造成本显著低于新建超充站或加氢站,有助于快速构建补给网络,目前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布局;
政策支撑: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支持甲醇汽车发展的政策,将甲醇加注设施纳入绿色基建范畴,给予建设与运营相关优惠,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商业可行性:“降碳”与“降本”双赢,运营价值逐步显现
对于商用车用户而言,“降碳”与“降本”的平衡是技术落地的核心前提。从行业公开逻辑与远程披露的运营方向来看,醇氢路线有望实现“降碳即降本”的商业闭环:
成本优势:甲醇燃料采购成本低于传统燃油,且加注效率高,可减少车辆停运时间,综合运营成本较燃油车有明显下降空间;
减排效果:通过绿甲醇应用,醇氢车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大幅降低,符合物流企业低碳转型需求,同时有望享受低碳运营相关补贴政策。
行业观察显示,部分试点区域的醇氢商用车运营数据已初步验证其商业价值,为后续规模化推广提供参考。
三、行业前瞻:2030年三分格局下,醇氢路线的角色与挑战
范现军在演讲结尾提出的“2030年商用车市场将呈现‘纯电城内+醇氢城际+氢能特种’的三分格局”,是对行业趋势的重要判断。从电车资源的产业研究视角来看,这一格局的形成需依赖技术迭代、生态完善与政策协同,同时也需正视当前存在的挑战:
1.定位:不是“替代者”,而是“补位者”与“协同者”
醇氢路线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替代纯电或氢能,而在于:
补位纯电:覆盖纯电难以适配的低温、长途场景,形成场景互补;
协同氢能:甲醇可作为“液态储氢载体”,助力解决氢能储运难题,未来有望通过一体化补给设施实现“醇氢协同”,完善能源网络。
2.挑战:需突破“认知+标准+产业链”三重关
尽管进展显著,醇氢路线仍面临行业认知不足、技术标准待统一、产业链配套待完善的挑战:
认知层面:部分用户对甲醇能源的环保性、技术可靠性仍存疑虑,需通过更多试点运营案例传递真实价值;
标准层面:甲醇加注设施安全运营标准、醇氢动力系统检测认证体系尚未完全统一,需行业协同推动标准制定;
产业链层面:核心设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绿甲醇供应稳定性仍需提升,以进一步降低全产业链成本。
3.电车资源建议:多主体协同,加速产业落地
作为行业媒体,电车资源认为,推动醇氢路线规模化发展需“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发力:
政府层面:加大绿甲醇生产扶持力度,优化甲醇加注站布局规划,完善醇氢车型政策支持体系;
企业层面:整车厂持续优化醇氢动力系统性能与成本,能源企业加快补给网络建设,零部件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行业协会层面:牵头制定醇氢商用车技术标准、安全规范,建立行业信息共享平台,为政策制定与产业决策提供支撑。
结语:多元路线是产业共识,醇氢路线是现实选择
从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的讨论焦点,到头部企业的技术实践,再到试点区域的运营探索,醇氢路线已从技术概念逐步向可落地的产业方案推进。正如行业专家所言,甲醇能源在双碳目标下具备独特优势,在商用车新能源化进程中,醇氢路线不是“备选方案”,而是契合我国能源禀赋、场景需求与产业成本的“现实选择”。
电车资源将持续追踪醇氢路线的技术进展与产业落地,为行业提供专业、客观的报道与分析,助力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高质量转型。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