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低速无人驾驶配送领域迎来新一轮融资热潮。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轮融资展现出鲜明特点:产业资本正取代财务投资机构,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些密集的产投融合案例继续验证着当下的趋势:无人配送的竞争已从技术演示转向真实的商业运营能力比拼。
融资格局演化,产业资本成主力
纵观前三季度融资情况,头部企业融资轮次明显后移,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新石器在2月完成10亿元C+轮融资,由多家物流巨头和中金资本等财务投资人共同加持。九识智能4月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投资方阵容同样豪华。
更为重要的是,产业资本在本轮融资潮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老股东顺丰领投白犀牛B轮,各路物流巨头在新石器融资中的现身,都指向同一个趋势:无人配送不再只是创业者的梦想,而已成为物流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产业资本正重塑无人配送赛道的投资逻辑:从财务投资者青睐的技术指标与远期回报,转向更看重业务协同与战略卡位。这一转变在物流与出行巨头的布局中尤为明显。
顺丰的两次注资白犀牛,紧扣其“无人车+”的落地逻辑:2月,深圳宝安“空地协同智慧物流运营中心”启动,整合无人机与无人车;5月,与肯德基合作在深圳推出“无人车+骑手”协同配送;8月,又在深圳市邮政局的“组局”下,联合新石器、深圳巴士集团探索“转笼中心+无人车”的场站复用模式。
在具体运营中,无人车已深入顺丰的物流主干场景。据大众新闻6月报道,山东顺丰在鲁西十城投入52台无人车,直击“中转直发”与“最后一公里配送”;《深圳特区报》在618期间观察发现,顺丰80台无人车承担起深圳核心区“最后三公里”运输任务。而顺丰同城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截至6月底已有超300台无人车在全国60多城运行,月均活跃行程约2万趟。
高频使用的背后是明确的降本逻辑。华源证券测算,2025年顺丰因无人车投入有望较2024年降低运营成本约1.89亿元。
与顺丰在既有物流体系内构建闭环不同,滴滴更侧重以其平台调度能力为中心,向外扩张无人化生态。其布局横跨多个维度:成立北京滴滴低空科技,加码低空物流;聚焦Robotruck业务的“亲儿子”卡尔动力,2025年以来融资近3亿元;滴滴自动驾驶完成20亿元D轮融资,重点投入Robotaxi与Robotvan的规模化。
而今年8月对新石器的战略投资,可视为这一平台化扩张的关键落子。此前双方已在青岛试水无人车送货,以“5公里内9.9元”的优惠模式切入即时物流场景,将滴滴在“运人”领域积累的调度算法与运营经验,系统性复用于“运物”战场。
无论是顺丰的“闭环内化”还是滴滴的“平台外扩”,其资本流向都已清晰地指向了无人驾驶技术与自身主营业务深度融合的下一代解决方案。这种来自需求侧的强力牵引,正倒逼赛道玩家重新校准自己的研发方向与产品定义。
技术路线分化,从整车到组件
从融资企业的业务方向来看,低速无人驾驶领域的技术路线正呈现明显分化。
一方面,以白犀牛、新石器、九识智能为代表的整车派持续获得大额融资。这类公司不仅具备完整的整车设计与制造能力,还在落地运营层面拥有较强优势。
以新石器为例,截至其第10000台无人车顺利下线,新石器已经在全球15个国家、超300座城市部署量产车辆,持续与物流平台、第三方配送网络形成协同联动。预计到今年底,新石器还将在快递以外场景铺设四千至五千台无人车,其中大部分用于实时物流调度。
而九识也不甘落后。近日在中国邮政7000台无人车租赁项目中,九识中标4个分包,是唯一获得这一规模订单“超半数”车辆份额的整车企业之一。紧接着,九识又官宣与奇瑞商用车的合作,为其无人配送系统提供“整车+智能方案”支持。
事实上,这并非九识首次与主机厂深度联动,早在4月份,九识就与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慧运力解决方案。
这样的连环落子,清晰表明九识正加速向“主机厂+运营能力”融合的整车派角色跃进。
与主机厂的合作正是白犀牛走向车规级的重要路径。今年9月疯传的一张照片——在鑫源汽车厂区出现一台印有“白犀牛自动驾驶”字样的无人车,让不少人猜测鑫源汽车是否有意下场造车。
截至目前,虽然双方尚未对外披露更多细节,但从融资方名单就可见一斑:鑫源汽车作为 B 轮跟投方,已成为白犀牛在底盘、整车制造方面的赋能者。
在最新一轮融资里,白犀牛披露资金的一大核心投向是车规级无人车产品的研发,凸显其对车规级的看重。
与整车派通过“重资产+制造能力”抢占场景入口不同,另一方面,解决方案派也正以技术驱动优势崛起。以佑驾创新为例,公司通过这次配售募资1.58亿港元,其公告称40%资金将用于增强智能驾驶方案功能表现、30%用于L4自动驾驶技术升级。这种针对性投入显示市场对其纯技术方案的认可与信心。
与此同时,资本也在“关键组件 /底盘 /控制层”这一方向精准下注。尚元智行便是在其 Pre-A 轮融资中获得普华资本领投、九识智能跟投,以进一步加码线控核心零部件研发与滑板底盘升级。这一资本布局说明:在无人配送行业成熟度提升的过程中,细分技术能力正成为新的价值锚点。
规模化拐点临近,运营能力成关键
融资数据的背后,还隐藏着行业发展的下一个关键节点。多位行业人士指出,一万台是行业爆发的临界点。达到这一运营规模,或将形成“技术降本——场景验证——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
产业资本此时大规模入场,正是看中了行业即将跨越规模化门槛的历史性机遇。随着运营车辆数量的增加,如何保持稳定的服务质量、如何优化运营成本、如何实现区域复制,将成为新的挑战。获得产业资本支持的企业,在这些方面将拥有显著优势。
未来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指标比拼,而是技术、运营、资本、生态的综合实力较量。未能融入产业生态的纯技术公司,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