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3.98万只是开胃菜?1024CEO放话:摆脱地图“预制菜”,五年后不收服务费!

  • 原创
  • 2025-09-16 17:27
  • 来源:无人物流车 陈悦琳

摘要:在“如何让车更聪明”的环节里,整个行业的成本可以更低、技术可以更简洁、商业模式可以更直接。

无人配送车的战场,突然变得刺刀见红。

当行业头部玩家九识智能、新石器纷纷以“万台订单”彰显规模化护城河时,一家名字听起来就极客范拉满的企业——深圳市一零二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1024),带着其首款产品E2无人物流车强势入局,以“3.98万元/台的整车售价、每季度6000元的AI服务费”的报价方案横空出世。

看到这里的人,或许和我们有同样的质疑:这究竟是博眼球的PPT,还是成本控制的极致?

近日,我们与1024CEO何志坚展开对话,在这位创业者的描述里,一条挑战行业规则的“1024路径”更加清晰可见。

20250916172538072321776.jpg

人人都用得起的底气从何而来

今年6月,九识智能联合创始人周清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当前轻抛货物流场景已占据物流领域约30%~40%的市场份额。

这块巨大的蛋糕,自然吸引不少企业前来争夺。九识的E6、新石器的X3以及1024的E2,正是瞄准这一高潜力赛道精准发力。

毛绒玩具、服装、塑料椅……这些体积大、重量轻的货物,被统称为“轻抛货”。在物流计费中,它们通常按“体积重量”核定运费,实际运输成本的攀升难以避免。正因如此,对于售卖这类虚胖型选手的商家来说,降本增效、高性价比,成为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我们内部都叫它‘人人’物流无人车E2。”何志坚团队对E2的定位非常明确:每个人都能用得上、用得起。那么,便宜从何而来?

何志坚表示,有些企业虽然声称是全栈自研,但观察他们供应链的部署情况,就能看出端倪。而1024不仅坚持真正意义上的全自研,甚至连底盘等核心环节都自主掌控,并专门组建了生产团队。

这种深度整合,意味着1024对整车拥有极强的控制力,能从源头上削减不必要的成本溢价,将“降本”执行到极致。

我们这辆车已经达到整个车的物理极限”这句充满自信的断言,表明何志坚认为在当前的硬件方案和成本框架下,1024无人车的产品力暂时无法被超越。

尽管目前1024选择采用“硬件+服务费”的行业主流商业模式,但何志坚做出了一个大胆承诺:“五年后不再收取AI服务费”。这传递的一个信号是,1024仅凭卖车即可实现盈利,且其产品足够可靠,无需依赖昂贵的后期服务支持。

20250916172524780076750.jpg

不过,行业内也早有玩家展开行动。不久前,新石器推出了“零首付、零利息、48期分期”金融方案,并承诺FSD服务终身免费使用与升级,同时对整车提供5年质保。

尽管这些举措的实际吸引力还有待市场验证,但它们无疑表明,无人物流车正在积极响应成本与模式的挑战,企业竞争正从“硬件参数”走向“用户价值”与“全周期成本”的更深层次对抗。

解决掉坑问题的无图方案将至

当媒体不断报道无人车遍布街头的盛况,行业巨头们也纷纷注资甚至亲自下场布局无人物流赛道,短视频平台上却频频出现无人车摔坑、掉沟的“翻车”现场。这类反差场景,让人不免怀疑无人物流车的真实技术水平。

菜鸟CTO兼无人车总经理李强曾直言不讳地道出一个行业真相:谁家的车总“掉坑”,很可能就是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太深。

据何志坚观察,当前不少无人物流方案对高精地图仍有高需求,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地图采集、维护与实时监控,成本居高不下,更关键的是,这类强依赖预置地图的模式能否真正适应高速、高动态的开放道路,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他借用了乘用车领域的生动类比:“为什么很少人听过之前华为合作的极狐,而问界M9就火得一塌糊涂?”这背后不仅是品牌的变化,更是技术架构的根本进化——从“依赖外部高精地图”真正走向“车辆自主实时感知与决策”。

受这一趋势启发,何志坚带领团队率先在无人物流车领域引入车载AI大模型,尤其是自研的VLM(英文全称Visual Language Model,视觉语言模型),相当于为车辆装上了一个能够“看懂环境、理解指令”的超级大脑。

20250916172549563497602.jpg

正是在它的加持下,无人车即便驶入隧道、地下车库、乡间小路等复杂场景,也具备更强的应对与思考能力,逐步摆脱“提前背地图”的传统模式。在何志坚的设想里,1024还将在明年上半年上线真正的“无图方案”

“聪明车”只是物流的一部分

翻开何志坚的履历可以发现,他致力于“大模型与AI理解”的研究,是香港首张无人驾驶牌照团队的主要成员,在被誉为“大疆、固高等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香港科技大学郑家纯机器人学院读博,也曾进大厂参与AI实战。

在学界和商界的历练让他意识到,无人物流车的竞赛,离不开用智慧降低成本。他直言,当前行业已逼近硬件性能的极限,而软件的潜能仍远未充分释放。唯有当硬件与软件双双迈向极致,整个行业才能真正步入成熟与平稳期。

而他带领1024所选择的路径,恰恰呼应了这一判断——在不盲目堆叠硬件、保证硬件品质的前提下,凭借自研算法持续挖掘软件效能,从而实现产品性能与成本结构的双重突破。这是一种更聪明、更艰难,但壁垒也更高的商业打法。

不过,在何志坚看来,仅靠单车智能的突破,仍不足以撬动整体物流效率的提升。他进一步指出,想要真正地降本增效,并不能只依靠无人车本身,而是必须打造一个完整、协同的智能物流体系。

但可以预见的是,1024的出现,首先表明在“如何让车更聪明”的环节里,整个行业的成本可以更低、技术可以更简洁、商业模式可以更直接。无人驾驶的竞争边界还在被定义。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 500

电车资源2025年活动排期
相关车型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闭
东风俊风纯电动物流车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