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新能源轻卡市场掀起了一场“电量竞赛”,不少主机厂相继推出150电以上的产品,潍柴新能源商用车更是将电量上限推至200度电,试图以长续航抢占市场高地。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用户对续航焦虑的天然需求,也是主机厂对技术边界的不断试探。然而,大电量是否意味着更高的市场竞争力?这一趋势的边界与风险同样值得深思。
01 180度电或是行业上限了
短短3年时间,新能源轻卡电量已经实现“三级跳”,从2023年的82度电量车型为主流,到2024年的以100度电池为新基准,进入2025年后,120度电量车型正在快速普及,150-200度电方案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每年提升约20度电的更迭速度,不仅折射出新能源物流车技术进步的迅猛态势,更是基于用户对续航里程的需求提升带来的产品升级趋势。
当大电量轻卡成为主流的趋势,也预示着新能源轻卡的应用场景正在拓宽。以往82-100度电的轻卡主要满足城市配送等短途需求,而120度电以上级别的产品已经能够胜任部分城际运输任务。
业内人士表示:“大电量轻卡更多针对长续航高效市场。”一种是跨城冷链运输领域,新能源冷藏车日均运营里程普遍超过200公里,对续航能力的要求确实严苛,而另一种是在中长途零担物流市场,随着“大转小”运输模式演变和“油换电”趋势深化,大电量车型能够减少补能次数,提升运营效率。
事实如此,新能源轻卡并非都需要大电量。在短途城配、搬家服务等场景中,用户对成本的敏感度远高于续航里程,且过大的电池容量反而会导致购车成本攀升和载货空间浪费。若一味的追求大电量,对“续航焦虑”的过度迎合很可能会偏离真实需求。
“180度电量的轻卡或是行业上限了。”业内人士坦言,该规格的车型自重已逼近普货运输的载重极限,而冷藏车因制冷设备的额外重量容易面临超载风险。
电池重量的增加除了会挤压载货空间,更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制动性能。轻卡本身载重有限,过大的电池包加上载货的情况下会导致车辆运行的惯性增大,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延长刹车距离,这一安全隐患在城配场景频繁启停的工况下尤为突出。
02 降价,是对大电量运营商的最大风险
目前,由于购车成本高等原因,大电量轻卡车型更多采用租赁方式存在市场上。这意味着,运营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持有大电量轻卡,而租金价格和车辆残值成为其收益的关键因素。
以当前市场主流产品来说,常规100-120度电的轻卡租金在4500-5500元左右,而150度以上的大电量轻卡租金可以达到6500-8000元。
但现在运营商面临的问题是,高企的初始投入与不断下滑的租金价格形成鲜明反差,导致运营商的回本周期不断延长,车辆残值收益也随之缩水。
要知道,自2022年11月之后,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从高位的60万元/吨下降至2025年7月的6-7万元/吨,跌幅达到90%。这种剧烈的价格回调产生了显著的传导效应,根据宁德时代最新财报显示,其磷酸铁锂电池的单体成本已降至400元/kWh,以此计算,一个100kWh的动力电池包成本仅为4万元。
动力电池成本下行,理论上降低了整车价格是个好事儿。但实际上,下游物流市场以“最低运价”为选择标准,当竞品价格纷纷降价时,客户很难为额外的电量支付溢价。如此一来,大电量车型由于初始租金基数高,降价空间更大,这也导致运营商的回本周期被人为拉长。
更麻烦的是,残值收益预期也会随着回本周期的拉长而降低。
这种市场环境的剧变,使运营商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这也迫使行业深思,单纯依靠电池容量作为卖点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胜出的产品必须能在电池效率、载重优化、充电配套等方面构建综合优势。
03 结语
大电量轻卡的发展浪潮,既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但同时也暗含着行业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未来,大电量轻卡能否真正立足市场,关键在于能否在续航、载重、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对运营商而言,在“电量够用”与“成本可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将是应对行业变局的关键。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