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电动重卡刚刚兴起之时,含动力电池的整车购置成本一度高达百万元,令诸多想要购车的客户望而却步。
在此背景下,“车电分离”的销售形式与换电技术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
诚然,“车电分离”这一商业模式确实为换电重卡的市占率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也一度获得客户的青睐。
但是在今天,“车电分离”模式真的还是那么受欢迎吗?作为产业链重要一环,电池银行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作用:客户、车企均受益于电池银行
在“车电分离”模式中,车企将电动重卡拆解成两部分进行销售:一是将电池箱卖给电池银行,二是将无动力车身卖给客户。客户再从电池银行处租用动力电池。
为整合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当前已有多家换电站运营商开通了电池回购的业务,可同时为客户提供充换电和电池租赁服务,打造出“换电重卡+电池银行+换电站三位一体”模式。
在“车电分离”模式中,电池银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来降低了终端客户的初始购车成本,使其不必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电池,只需按时支付电池租赁费用即可。
二来也能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电池银行通过对电池进行集中养护管理,可延长其使用寿命,增强安全性;还能为客户提供电量、技术等方面的升级服务。
此外,电池银行将电池从整车厂处回购后,加快了整车厂资金回流的速度,减轻其运营压力。
如此看来,无论是客户还是车企,似乎在“车电分离”的商业模式中均有所获益,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矛盾:电池资产的话语权归属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车电分离”模式中,电池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迁移。
电池所有权从整车厂转向了电池银行,而终端客户获得电池的使用权则需要与电池银行签订租赁合同。
且受制于当前业内并无统一的换电标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电池底座之间无法有效互通互换。一旦选定某个品牌,就只能使用这一标准。
如此,持有电池资产的换电运营商成为“车电分离”模式中拥有最大话语权的一方。
绿色重卡在市场走访中了解到,即便客户车身连动力电池一并购入,但只要不自投自建换电站,还是要受到电池银行(换电运营商)的制约。
具体表现为,电池银行会要求车企从其处购买动力电池,再卖给客户。即便型号、品牌与直接向电池厂家购买没有任何不同。
否则,电池银行(换电运营商)有权拒绝为购买了换电重卡的客户提供换电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车企自然会觉得失去了对车辆电池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其在整条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而选择“车电分离”的客户到头来也只拥有电池的使用权,待车辆报废后,剩余残值就少了动力电池这一部分。
然而,电池银行(换电运营商)同样有着充足的理由不让步。
首先是换电标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要用到自家换电站服务,那必然得接受相应要求,毕竟“有舍才有得”。
其次,换电重卡的“车包比”一般需要达到1:1.3左右,方能保障换电站和物流车队正常营运。若不将所有电池做好统一规划,后续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将面临巨大困难。
另外,若仅仅依靠收取几毛钱的换电服务费,那建设换电站的回本周期将被延长,而将电池资产掌握在手中,可以在动力电池车端使用退役后,通过梯次及回收利用,获得电池残余价值。
各有各的难、各有各的理由和需求。电池银行、车企、客户这三方关于电池资产的矛盾,似乎一时之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而这,对换电重卡销量产生了何种影响?
趋势:从换电重卡到充电重卡
绿色重卡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国内新能源重卡共销20127辆。
其中,充电重卡销9093辆,占比45.18%;换电重卡销9028辆,占比44.86%。
二者的市占率几乎相同。
而在今年1-9月销出的48963辆新能源重卡中,充电重卡销28422辆,占比58.05%。
换电重卡则销17454辆,占比仅为35.65%。
充电重卡的市占率远远超过了换电重卡。
尤其当电池价格不断下探,含动力电池的电动重卡售价已降至四五十万,不再“高不可攀”;
同时,大电量重卡产品陆续推出,快充/超充技术持续突破,充电重卡的续航焦虑和补能效率问题也得到显著的改善。
或许换电重卡销量仍将继续增长,但车企和客户的天平也许不再倾斜于“车电分离”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持有电池资产的换电运营商手里的筹码还能用多久?
“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又还能在市场当中“存活”多久?
结语
某车企高管曾直言,在传统重卡的经营模式中,产业链中各参与方均持不同目标和立场,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容易缺乏对整个产业协同发展的考虑,不仅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也限制了新能源重卡的市场推广。
也正因此,我们很难判断在“车电分离”模式中,孰是孰非。
毕竟,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既要、又要、还要。
唯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共建一个全面而紧密的电动化生态系统,才能互利共赢,不断推动新能源重卡生态的繁荣发展。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