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车领域技术路线日益多元化,纯电、甲醇、氢能等技术路线展开激烈的角逐。在双碳目标与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双重驱动下,氢能凭借零碳排放、长续航、快补能等特性,逐渐成为市场追逐和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据某机构预测,2023年至2033年,全球氢能卡车的市场规模以41.71%的增长;全世界氢能卡车市场规模预计到2033年达到115.6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亚太在预测期间增长最快。
而在中国,政策密集的出台和基础设施加速布局正在推动氢能物流车从示范运营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成为全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和成本优化的新选择。
氢能车的增长态势:多方政策加码
近年来,氢能物流车作为新能源物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政策大力扶持。我国氢能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具体措施。
财政部2025年第5号文明确将氢能纳入网络货运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物流企业采购氢燃料可享受进项税抵扣。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遴选部分项目和区域开展氢能试点工作,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为氢能物流车的发展提供了颇为具体的支持。
地方层面政策支持氢能货车。截止2025年8月,共有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四川、湖北、陕西、吉林、青海等9个省级行政区已经实施氢能货车高速通行费全免政策。
北京近日也发布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推动建成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上海则要求到2025年力争实现示范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总量超过1万辆,重点发展城配、邮政、冷链等场景的氢能物流车。重庆解除了路权限制,其2025年政策明确,中型厢式、中型封闭式及轻型氢能货车不受城市货车限行限制,且不受中心城区高峰时段桥隧错峰通行限制。对年内销量达50辆及以上的氢能货车全新车型,每款给予200万元研发奖励,单个企业年度最高奖励600万元。
在政策的加码下,氢能的推广增速显著。根据某专业咨询机构发布的《中国加氢站数据库》,截至2025年6月底,国内累计建成加氢站达到527座。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建成加氢站27座,同比增长12.5%;目前在建及规划建设加氢站达161座。近日,亿华通与鹏飞集团签约350辆氢能商用车;国氢科技、宇通、氢动科技交付200台氢燃料物流车……大单不断。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氢能物流车正从单点示范迈向区域联网,商业化拐点加速临近。
纯电VS氢能:场景适配下的互补
那么,在新能源市场主流为纯电的情况下,氢能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呢?
目前,纯电物流车技术最为成熟,市场渗透率最高,但其依赖电池技术进步,在重载、长续航场景存在一定的短板。氢能燃料物流车核心依赖燃料电池系统,其通过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驱动车辆,能量转化效率约50%-60%。但其全生命周期能效受制于制氢环节:若采用电解水制绿氢,综合能效约30%-40%;若使用灰氢(化石能源制氢),则碳排放优势削弱。
从能耗与补能效率上来看。以冷链车为例,轻型城市冷链配送车(轻卡)的实际能耗,在包含制冷的情况下,通常在30-40度电/百公里左右,按照电价1.2元/度计算的话,成本大概在36-48元左右;而氢能冷链车,以现代HTWO4.5T氢能物流车为例,该车辆平均百公里氢耗2KG,按35元/KG氢气计算,折合每公里成本仅为0.7元,而最低氢耗低至1.64KG,每公里成本仅为0.58元,百公里能耗费用大概为58元左右,比纯电百公里成本至少高10元以上。
不过,虽然在成本上纯电技术略胜一筹,但在补能效率上,氢能物流车加氢时间仅需10-15 分钟,续航可达500公里以上,部分甚至能够实现 “满氢运营一整天”,更能提高运营效率。
从购置成本上来看,氢能物流车初始价格较高。根据近期招标信息,限价约为50万元以上,显著高于纯电冷链车。这主要是因其动力总成、氢瓶等系统成本较高。不过,纯电技术的电池更换成本较高,因此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氢能车在长途场景中,总成本优势会逐渐显现。
氢能物流车凭借政策的倾斜以及技术的进步,目前适合冷链物流、高时效性要求配送、日均行驶里程较长或需要连续作业的场景。未来将凭借补能速度快、续航长等特点,在特定场景下其综合使用成本(TCO)更具备优势。
结语
氢能可以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并且是清洁能源,零碳排放,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氢能物流车必然会得到更多政策倾斜。成本下降是可预期的趋势。业内专家表示,氢燃料车辆成本有望在未来大幅下降,在更多区域实现应用推广。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氢能车在冷链、末端高频、重载等场景下对纯电短板领域补充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地点:中国·贵州
地点:待定
地点:哈尔滨
地点: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