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电车资源栏目: 商用车 乘用车

王笑京:创新思路 加快新一代智能交通应用落地

  • 2019-09-23 09:37
  • 来源:电车资源

摘要: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笑京在“第二届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GIV2019)”做《中国ADAS和自动驾驶市场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演讲。

由百人会主办的“第二届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GIV2019)”于9月21日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召开。GIV2019以“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场景应用”为大会主题,包含一场高层论坛、两场主题峰会,分别为“自动驾驶前沿技术峰会”和“打造自动驾驶产业体系峰会”。

电车资源作为合作媒体,与大家第一时间分享精彩内容。

在本届峰会上,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笑京在“第二届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GIV2019)”做《中国ADAS和自动驾驶市场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演讲。

微信图片_20190923103022_副本.jpg

以下是大会演讲嘉宾速记: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非常高兴和大家交流有关新一代智能交通,特别是应用落地的问题。

前两天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样一个大战略,为智能交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家知道,从上世纪末提出智能交通建设以来,智能交通的技术和它的服务领域涉及到了交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美国、日本、欧洲,还是中国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大家通过这些图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智能交通不是我们想象的仅仅是一个交通信息化问题。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整篇通读下来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变化:第一,在发展目标当中把“智能、平安、绿色、共享”明确的写进。大家注意,在2006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当中,在总的目标中对交通是没有提出明确目标,因此在总目标中更不要谈智能化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把智能化和绿色化提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这是最近我们国家在交通发展思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第二,智能交通的体系框架涉及的服务领域和技术,在这份纲要当中的各个部分都有体现,在各个方向上都规定了相应的任务,当然技术内涵和要求变化了。比如说交通装备,今天我们讲智能汽车属于交通装备,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但是它是我们智能交通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这里我们还特别注意到智能高铁、智能道路、智能航运也列在此领域,大家注意,这个内容是放在装备里面,是一个新的摆法,这里有很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一些博弈。在运输服务领域,我们提的是出行即服务,这是近几年智能交通领域很活跃的内容,最早是欧洲人提出的,即MaaS,后来被美国和日本接受,中国现在也接受了这个内容。第三,特别要提的是《纲要》中科技创新这一节,这里提出一系列交通协同控制和管理技术,还要特别注意提了智慧交通,从《纲要》中智慧交通的内容看,基本上就是原来交通信息化的内容,直白的说就是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当然最后还有应急救援,这也是智能交通体系框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纲要》通篇读下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部分是总体,第二部分是规划和设施、即基础设施和土木工程,而其他几个部分与我们以前制定的智能交通的体系框架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要求和技术有了新的内容。所以我说,智能交通迈入了新的阶段,《纲要》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也指明了方向。

当然,国际上智能交通的发展已经有20多年了,中国的智能交通也是从通信和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国家和国际上一样,正式把智能交通这个名词引到中国来是1994年到1995年,这和国际上是基本同步的,是有文件可以作证的。第一份政府正式发布的文件是交通部在1995年的年底发布的科技规划,文件中正式提出了ITS这个方向和名词。

发展到今天,智能交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应用,我这里只是把它列了一下,有些数据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现在已经超过1亿用户,比如刚才刘院士讲的北斗终端,现在我们交通系统自身就有几百万、接近上千万的用户,依托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运营车辆监管系统。

我们回顾一下智能交通20多年的发展,大家可以想一想,今天诸位手机上是不是都有导航系统。不停车收费今年已经超过1亿用户,未来90%甚至更多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都要安装不停车收费车载机,这就有将近2亿用户的不停车收费市场。还有我们的安全辅助驾驶,在销售的汽车当中现在已经普及了。

我提到这些,是要说明真正能够得到应用的、特别是大规模应用的有它的共性:第一个,简单明确的应用目标和内容,不能搞的太复杂,用户和老百姓要看到直接目标,不会接受太复杂的东西。第二个,有可以直接体验和感受到的效果,如果这个效果是隔好几层、或者要解释半天才能够知道有效果,老百姓是不接受的,因为你销售的是商品。第三个,社会和经济效益必须能够简单和清晰的表述,而不能是要转弯抹角解释或转述的。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全国正在实施的以撤销高速公路省界主线收费站为主体的全国不停车收费的大建设,这个智能交通建设决定和主要技术方案是上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之所以能够上到常务会议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百姓、企业的收益是明显的,而且是可计量的,我们特别要强调效益可计量,同时还要注意这个不停车收费系统是高速公路的生产系统,不是可有可无的系统,是关不掉的。

我们在前几年给有关领导机构提供效益分析时,对不停车收费的减排效益做了科学和实际的分析,我们既做了台架试验,又在路上进行了实际测试,明确的计算出一个标准当量车在一个收费站通过的时候减多少克二氧化碳、多少氮氧化物等等,这个数据是真实测试的。还有节油和时间的节省,都有详细的测试和分析,如果没有这个数据,凭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上这个系统。

我们还可以参考日本在不停车收费,如大屏幕上显示的,对于缓解收费站的交通拥堵和二氧化碳减排是有很清晰的数据的。所以我们今天去谈论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前提条件是要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不是嘴说、不是大概说,而是要准确的提出依据或数据。

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智能汽车,我想谈谈我的观点,怎么去加快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落地,当然仅仅是个探讨。

车路协同是中国人提的名词,在国际智能交通语境当中、在科学规范的语境当中是没有这个词的,现在国际上正规的词是Cooperative—ITS,为此美国和欧洲专门协调了用什么词、含义是什么,2012年欧洲和美国政府部门还专门发了文件,说明怎么协调美国的名词和欧洲的名词,后来日本也同意用这个词,这就是欧、美、日共同的词:叫Cooperative—ITS,它不仅是车与路间的数据交互和协调,还包括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协调,所以说只说车路协同就太窄了。其实这个概念不是新概念,真正可以追溯到2003年、2004年就提出比较明确的观点和场景。正像大屏幕上显示的那样,自2003年开始国际上就有一系列的研发项目和测试试验。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美国专门对VII(即车辆基础设施集成系统)做了一个评估,发现它的产业路径和效益不清晰,同时存在先有鸡和先有蛋的问题无法回答,所以自2010年开美国的产业界转到了ConnectedVehicle方面去了,也就是先不考虑路侧的设施和系统,车与车先进行数据交互,汽车和通信产业自己就可以做,而且容易集成到车里面,这就是历史过程,所以我们今天要很好的吸收国际上的经验,看看他们走过的路,选择我们从哪儿入手。

至于车路协同,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当作前沿,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从上世纪末开始有一系列关于它的科技文章和国际会议,我们统计了智能交通国际会议的1万多篇文章,结果可以看大屏幕,从上世纪末就有这方面的科学和技术文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和关注是上升的,我们一定要看原始概念和技术脉络走向,而不是今天仅仅说5G和LTE—V,那只是通信的手段。

国外有两个应用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解释怎么应用。比如日本现在已经开始应用的ITS—Spot或者叫Smart-Way,它在开发和测试阶段就进行了实际道路上的数据统计和对比,试验路段实测出来的结果是平均减少了60%的事故,这是真实数据,不能嘴上说或仿真的。我们现在总说前面车有事故了,我通过通信系统给你或者车一个提示,你或者车提前采取措施、或者绕开,这是仅仅是概念,但是真实测试数据是什么。日本的ITS-Spot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依托在了不停车收费系统上,也可以说是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提升和扩展,所以在日本称之为ETC2.0。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该系统有基础应用,就是收费和导航,车路协同是基础应用的扩展,所以这样在市场上产品就有了立足点。如果我们今天凭空搞一个东西来,让老百姓买,老百姓怎么会买呢,你加了2000块钱老百姓会买这个选装件嘛,而且何况跟你的路侧系统还有关系。

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对这个系统在路上效果是做了大量的试验,大屏幕上展示的是各种交通数据的应用中的变化。我们在路上做车路协同、做自动驾驶的时候,仅仅是做的场景,而没有交通流的数据,我看了上海和北京市公布的自动驾驶测试报告,只说有几个场景、多少个车,没有任何交通数据,这个现在交通部门就没办法用。

今年6月份我到欧洲去看了他们的系统,我们跟他们合作非常多,有合作项目,确实在欧洲的几个道路上都在做Cooperative—ITS,就是我们说的车路协同,但是路侧设施很简单,目前是以信息提示为主,而不是以控制为主,这个设施很便宜。荷兰TNO真实的测试结果是试验路段通过能力提高了1.7倍,这是采集交通流测出来的。所以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来讲就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花大力量去做产品开发,我们不上路做交通方面的试验,仅做场景,是无法取得产业界和用户的认可的。

所以今天车路协同如何落地必须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是这些新技术给我们能带来什么,这必须回答。第二个,我们的刚需是什么,开车的人、出行的人,老百姓的刚需是什么。我们现在4G的应用、车载导航、滴滴打车,把很多应用已经覆盖掉了,我们车路协同还有什么新应用,没有新应用为什么要让老百姓花钱、为什么让政府花钱、为什么让企业花钱修这个设施,必须回答。所以我们车路协同的困境就是,常见的刚需都被前面技术已经覆盖掉了,你能看得见的都有了,所以必须创造出来新应用,不能再去说我给你个提示、我给你收费服务,这个不行了,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些场景是没有商业意义。从什么地方切入?我觉得一定要考虑交通的本质,而且我还注意到有一个法律责任的问题,如果路侧加入控制,法律责任就来了,现在没人去谈它,但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回过头来我们再用交通运输部正在做的全国不停车收费一体化工作来看车路协同,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次为了拆省界主线收费站、全面实现自由流,全国在14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要建2.5万多个ETC门架,平均几公里就一个门架,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而且在技术论证的时候,要求这个门架是按照路侧智能站(即ITSStation)来进行建设的,基础条件必须要具备,近期是不停车收费为主。我们考虑的路侧设施体系结构是交通部门做好应用层、管理层和数据层,但MIC层和物理层是开放的,任何新的通信空口和新设备可以加入进来。所以未来ETC门架将是ITSStation或者路侧信息系统的一个基本载体设施,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该系统进行新的应用和探索,一定要做路上测试。

关于自动驾驶问题,今天吴甘沙先生在,好多车企都在,我想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我第一次乘坐自动驾驶汽车1997年,国际上几个大的活动,包括2000年在日本筑波进行的包括国际主要车企和公司的大规模自动驾驶测试(DEMO2000)我在场;美国2008年在纽约大街上自动驾驶演示我也在场,这个演示有好几个车队是参加过美国DAPAR测试赛的,所以我大致是了解这个过程的。

当前的状态是,发达国家在自动驾驶或者智能汽车上有长期的积累。中国近期的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软件和测试,我们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虽然自己开发有进展,但是还有很大差距。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开发驾驶的自动公司,不敢说所有的公司,是在低水平的重复。举个例子,自动驾驶小巴,有很多人说是中国首创,其实不是,2012年欧洲就在多个城市进行了测试。所以我们对国内的研发需要实事求是的评估,我们要看清楚我们的位置和未来的方向,我们才可能走的更好。

这里我要提出一个问题,自动驾驶是现在的热点之一,在我们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当中也提到了,但是我认为自动驾驶的安全认证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而不是像我们很多地方那样大量去建测试场。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自动驾驶试验场的建设,是在原来测试机械系统的汽车试验场上增加一些场景、再加上通信,这怎么能够验证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呢。因为你原来汽车试验场测试是机械系统,可是你现在考核的是拟人系统,这是完全两个体系。我和克强教授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在他的重点实验室里,我和欧阳教授、克强教授、建强教授都提过这个问题,这需要我们业界重视,如果中国要走在世界前列,不解决基础研究问题、不解决理论问题,你可能永远要跟在人家后面走,如果人家先突破了,你还是跟着走。

所以,我们需要新的创新的思路,我们要解决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认证的难题需要在理论方面有一系列的创新。另外人工智能和5G是否能够给自动驾驶铺就一个出路,这还是需要研究的。

我注意到最近的一期财新周刊,记着采访了清华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几位教授,这篇采访文章的主题是“无人驾驶退潮”,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是,无人驾驶渐进式发展,终将到来,却无人能够规划时间表。另外一个观点是:5G不是致胜法宝。我说了标题,把原文放在这里,大家可以看这篇文章。我还关注到36氪网站在6月份里有一系列关于自动驾驶的文章,这些文章说负面的比例大约在60%-70%以上,这就要引起业界的深思了。资本问题我们今天不去说它,因为在2016年、2017年有的爆发式增长,现在已经开始往下退了。

我现在提一个问题,车路协同是不是我们自动驾驶产业化的出路?这是要打问号的。一个产业的发展寄托在其他的产业上是否恰当,你把它当作前提条件就不好说了,协同发展可以,但是作为前提不行。第二个,我们现在提出自动驾驶要依靠路侧系统,这是我们国家提出的观点,叫智能网联汽车,我最近在考虑一个问题,这会使法律关系和责任关系变复杂了。为什么?我们看两个图,原来是车辆的行驶是人开,这很简单,边界也清晰。但是如果路边的系统加入对驾驶的控制,则所有的系统都会进入到我们的责任体系中,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究的,出了事故,责任就难搞清。不是说不能用路侧系统,而是需要我们去研究。

我还要借助国家刚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一个观点,就是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宽的视野。

整个智能交通的发展,不是仅仅一、两件事情,从近三年的国际会议发表文章和召开的会议看,我们做了统计,国际上关注的包括: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互联车辆和自动化交通,注意不是自动驾驶,而是自动化交通;智慧城市、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数据安全问题,这是现在整个国际智能交通界关注的问题。

从欧洲看,我们研究和分析了他们一些评估和统计报告,从他们的报告中我们看到政府财政支持的研究项目当中其实排第一位的还是路网和交通管理、第二位的是基础设施,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有关自动驾驶的问题是放在后面的。他们的报告还反映出所有的研发项目(不光是财政支持项目)中,也是路网和交通管理排在第一、基础设施排在第二,智能出行与服务排在第三,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智能汽车是排在第六位。这给我们一个提示,交通的发展必须要综合考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也是这样考虑的。

最后总结,我们智能交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实际体验经济和产业是新技术应用落地的关键,当前的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应该从实际应用和效益等方面寻求落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交通产业转型提供了条件,但是需要有更宽的视野和落地的应用。

希望和我们业界一起共同来推动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

谢谢大家!

注:本文主要内容为现场速记,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请勿转载。

华为张文远:车路协同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使能协作式智慧交通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 500

补贴退坡原材料涨价,中国新能源车还能逆市火热吗?

面对旺盛的下游需求,补贴退坡对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增长影响有限,未来新能源汽车整体仍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
2022-01-23

销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有望加速增长

进入2022年,新能源汽车被寄予更多期待,500万辆成为新目标。
2022-01-23

动力电池火爆背后或临调整窗口

火热市场的背后依旧存在上游原材料供给不足、颠覆性技术研发不确定性大、研发人员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行业的良性发展。
2022-01-22

聚焦中国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 共谋2022新能源物流车生存与发展之道

如何平衡自身发展与用户需求,实现逆境重生?
2021-12-25

特斯拉车顶维权车主索赔5万提高到50万

12月24日,车顶维权女车主起诉特斯拉案开庭,庭审经历了近6个小时的激辩,该案未当庭宣判。庭审期间,双方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并提供了相应的证据,双方都表示将等待司法的公正判决。
关键字: 特斯拉 维权
2021-12-25
电车资源2022年活动排期
相关车型
关闭
东风俊风纯电动物流车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