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电车资源栏目: 商用车 乘用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升温 集聚四川优势串珠成链刻不容缓

  • 2022-04-19 10:42
  • 来源:四川日报

摘要:截至2022年1月,成都市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7.6万辆,实际保有量达到25.5万辆,占全市汽车总量的4.4%,排名居全国第七位。

13.8亿度电,通过充电桩,源源不断地注入一辆辆挂着绿牌的汽车。这个数字,是2021年四川全社会充电设施用电量,同比增幅达118.11%。

  车辆发动,电机开启,正负极间电荷化为奔跑的动力。

  绿色的奔跑,画出一个能量流转的“环”——来自全省3887座水电站的充沛水能,撞击着“四川造”水轮发电机组的转轮叶片,输出的澎湃电能通过密织的“超级电网”,输送到每一根充电桩。

  绿色的奔跑,串起一条产业腾飞的“链”——从世界级锂矿的开发利用,到动力电池全球领军企业的加码布局;从全国第六大汽车产业基地加速转型,到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这条“链”,正变得更长、更强、更韧。

  探路之举:为重卡换电模式探路为实现“聪明车”“智慧路”探路

  4月1日10时,一辆载重31吨的重型拖挂车缓缓驶入宜宾三江新区1号重卡换电站。一旁控制室内,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机械臂,将车辆驾驶室背后一块黑色长方体电池取下,再换上充满电的电池,装好、固定,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12吨以上的重型卡车,一直是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大户。数据显示,国内重卡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4.4%,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机动车排放量的40%,氮氧化合物和颗粒物排放占比分别高达85%和65%。在重卡领域推行电动替代,无疑是大势所趋。

  然而,重卡的电动化却遭遇重重障碍:因“电池重”“充得慢”“购车成本高”,用户望而却步。

  为重卡换电模式探路的使命,落在宜宾。去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宜宾市获批重卡特色类试点,成为国家首批换电模式试点四川唯一入选城市。

  三江新区1号重卡换电站,是四川首座投入运行的换电站。自去年12月建成投运以来,已推广应用电动重卡50辆。同时,位于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区的2、3号换电站已启动建设,预计6月30日前建成5座重卡换电站,将有300辆换电重卡投入使用。

  “如果宜宾试点成功,可在全国实现4个统一,即统一换电技术标准、统一运营平台、统一换电站规划、统一电池运营主体。”宜宾三江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晓说。

  宜宾向北,200多公里外的成都,另一项探路工程在同时推进。

  4月12日,成都市龙泉驿区驿都西路与汽车城大道交叉口异常繁忙。这个路口的特殊之处,不在于这里重型运输车很多。记者看到,路口4个方向都新架设了一根横杆,上面依次排列着激光雷达、MEC边缘计算单元、高感知摄像头等设备。

  “这是四川(成都)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项目两个真值路口之一,另一个位于500米之外。如此高配置的真值路口,全国仅有这两个。”成都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解决方案工程师张崇源说。

  “路口横杆上的设备,收集到的信息会传输到数据后台进行实时建模,再将数据反馈到车载设备或App上,司机可提前获知红绿灯信号、路口车流量等信息。”张崇源说,这将为真正实现“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打下基础。目前,先导区一期启动区各路口基本完成设备安装,道路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展至龙泉驿区全域,探索脚步走在全国前列。

  另一个试验场,在离此不远的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

  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地,是自动驾驶汽车的“考场”。这里共建有9大功能区、266个测试场景,其中包括真实隧道、桥梁、雨雪雾等特殊天气模拟工房,可实现在特殊天气环境下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意味着今后我们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相关标准制定上,拥有了一定话语权。”省经信厅汽车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串珠成链:有动力电池和整车制造全产业链,四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值得期待

  4月7日,成都市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成都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这是一家年产能2.5万辆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步入园区,记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紧挨着格力钛总装车间一侧,就是宁德时代生产基地。

  “宁德时代也是我们的供货商。”总装线上,该公司党委书记赵中福掀开一辆车的后盖。此刻排列在生产线上的几辆“脸谱车”,是格力钛专门为成都大运会量身定制的纯电动接驳车辆,车的正面被涂装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川剧脸谱。

  格力钛进入新津的时间点并不算早,却跑出“加速度”:去年,成都格力钛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已与成都格力、宁德时代等15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3年,这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将有30家以上。”赵中福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四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之变:预示着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的加速提升。

  这股风,同样吹进几十公里外的成都经开区。

  过去10多年,成都经开区经历了一场平地崛起汽车城的巨变。如今,这里已聚集10家整车制造企业和500多家零部件企业,整车年产能已突破150万辆,其中8家整车企业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

  截至2022年1月,成都市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7.6万辆,实际保有量达到25.5万辆,占全市汽车总量的4.4%,排名居全国第七位。如今,站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的起点,成都经开区也面临“二次创业”。近段时间,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带着团队密集拜访多家整车企业,引导区域内现有整车企业尽快导入新能源优质车型;加紧与全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头部车企、“造车新势力”对接,促进更多龙头车企落户成都,做大增量。

  客观来说,四川的新能源整车目前尚存在产量小、车型少等短板,但多位受访者均乐观表示,随着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以及市场接受度和消费能力的持续释放,四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值得期待。

  做强新能源汽车,四川有产业基础,并能串珠成链。回溯上游,四川锂系列产品产能产量居全国第一,动力电池产业异军突起,宁德时代、杉杉锂电、中创新航等领军企业纷纷加码布局;探寻下游,四川长虹、威马汽车等企业已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

  做强新能源汽车,有政策支持。四川将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确定为“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产业之一。从《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至《“电动四川”行动计划(2022—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全新赛道:造氢燃料汽车,打造“成渝氢走廊”,以冲刺姿态切入氢能赛道

  氢能,一种绿色、零碳、可再生的能源,近年来引发的绿色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在这条全新赛道上抢占高地,机遇不容错失。

  今年2月,107辆氢燃料电池柯斯达客车亮相北京冬奥会。同时登上冬奥会舞台的,还有从南充驶出的80台吉利星际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在比拼氢能车技术实力的赛场上,“四川造”格外亮眼。

  成安渝高速,是川渝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上的一条直达干线。这里奔跑着载重4.5吨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这种车不“喝油”、不充电,加氢3—5分钟,敞跑450公里。

  四川以冲刺姿态切入氢能赛道。2020年发布的《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如今,全省已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400辆,建成加氢站11座,示范规模西部第一、国内领先。

  去年4月,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在成都经开区动工建设,内江启动省内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6月,我国西部高原首座标准化固定式加氢站在西昌投运;7月,东方氢能产业园在成都市郫都区开建;11月,以氢能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园区在德阳启动……

  去年11月“成渝氢走廊”的正式启动,则被视作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条走廊基于成都到重庆这条主干线,辐射成德眉资环线,连接川南及渝西、川东北及渝东北,贯穿成渝中部城市群;到2025年,将投入约1000辆氢燃料物流车。“将深度整合成渝两地优势产业资源,互补合作,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虹吸效应。”省经信厅汽车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开辟全新赛道,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四川智慧”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也是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目前,院士工作站正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联手,共同筹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测平台和年检体系。

  威马汽车全球研发中心落户成都,则为成都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插上想象的翅膀。该中心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整车安全研究院、三电系统安全研究院、前瞻技术研究院、汽车创意设计院五大研究院。业内人士认为,“威马入蓉,有望助力成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形成全球领先的研发实力。”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 500

双碳目标下,应协同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公平发展

汽车行业如何高效协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去达成2.0版本技术路线图的行动目标和碳中和长期目标成为当下产业关注的焦点。
关键字: 新能源汽车
2022-09-26

新能源汽车延迟交付成投诉“热点”

近日,各大车企纷纷公布年报,不少车企销量数据创新高,然而,伴随销量大涨,延期交付的现象却频频发生。
关键字: 新能源汽车
2022-09-23

比亚迪王传福:我国锂资源可满足全国3亿台汽车全面电动化需求

9月23日,比亚迪股份董事长王传福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2022)上表示,我国锂资源总体是够的,可以满足全国3亿台汽车全面电动化的需求。
关键字: 王传福 电动汽车
2022-09-23
电车资源2022年活动排期
相关车型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闭
东风俊风纯电动物流车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