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电车资源栏目: 商用车 乘用车

安徽省“十三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至2020年产销量确保达20万辆

  • 2017-02-28 10:58
  • 来源:电动汽车资源网

摘要:安徽省发布了“十三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定了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确保20万辆,实现规模化出口。

近日,电动汽车资源网记者从安徽省经信委获悉,安徽省发布了“十三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电动汽车资源网记者了解到,该通知规定了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确保20万辆,实现规模化出口。产销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比重达10%以上,占全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的比重突破20%(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预测: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将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规模将超过500万辆,中国品牌销量可达100万辆)。以下是政策原文:

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皖经信规划〔2017〕46号

各市、直管县经信委:

现将《安徽省“十三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2月13日

附件:安徽省“十三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doc

安徽省“十三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产业环境分析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汽车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从业企业近1100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9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49家。2015年,我省汽车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9.6亿元,同比增长13.4%;实现工业增加值548.8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高于上年6.6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2.8亿元,同比增长16.5%。汽车产业在带动全省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发展成就

1. 产业地位基本稳固。我省汽车整车企业均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汽车主要产品均为自主品牌产品。“十二五”期间,在自主品牌受到合资品牌强力挤压、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我省汽车年产销规模仍稳定在百万辆左右。2015年,我省汽车整车销售111.9万辆,规模稳居全国第七位。其中,乘用车销售84.5万辆,商用车销售27.4万辆。

2.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十二五”期间,我省具有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由期初的6户增加到9户,分别布局于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产业化集聚与带动效应突出;专用车生产企业由期初33户增加至49户,主要布局于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阜阳、滁州、亳州(见图表1);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由期初的800多户增加到1000多户,初步形成了以合肥、芜湖为产业基地,安庆、马鞍山、滁州、蚌埠、宣城等地开始产业集聚的格局。其中,合肥、芜湖是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

图表1:安徽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布局图

安徽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布局图 

3.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乘用车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奇瑞捷豹路虎批量投放市场,结束了我省没有高端合资品牌的历史;SUV和MPV的贡献提升明显,2015年占乘用车比重达66.8%,较行业同期高出27.4个百分点。商用车全面实现国四排放技术升级;轻微型货车与中轻型客车的结构贡献增强,占货车、客车的比重分别达78.1%、92.7%,较行业同期高出4.4和6.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明显,经济型纯电动轿车技术与销量国内领先。汽车零部件中高端布局加速,汽车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

4. 产业外向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省汽车整车出口持续全国第一,累计出口达102万辆,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2%;出口方式由以产品出口为主转向在海外建立子公司、合资公司或组建KD工厂和技术输出并举,产品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8家海外子公司和合资公司,拥有33家海外KD工厂及2000家以上销售及服务网点;企业在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等国设立研发机构,合资合作及海外收购加快,部分优质零部件企业成功进入全球跨国车企与零部件企业的核心配套体系。

5. 研发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产品和技术的正向研发体系能力,我省汽车产业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增至5个和7个(全国国家级工程中心23个,全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7个);江淮、奇瑞、华菱三家整车企业新增各项专利8211项,其中发明专利1834项;完成技术改造项目773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0.62亿元;整体研发投入159.82亿元,占三家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4.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省内汽车企业荣膺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共20项(同期10项),占全国比重7.4%(同期4.2%);荣膺“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称号的发动机共7款(同期6款),居自主品牌首位。

6. 机制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江淮实现整体上市与管理层、技术骨干等持股;合肥长安经重庆长安兼并重组,成为其国内“三大轿车生产基地”之一;汽车金融、汽车租赁、汽车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正在加快形成;产业联盟与产学研合作模式加速形成;企业管理、研发、营销的机制创新成效明显。

(二)比较优势

1. 产品品种优势。我省整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产品品种多、覆盖面广,形成了乘商并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重,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新格局。MPV、SUV、客车底盘、纯电动轿车有相对优势;水泥搅拌车、罐式车及消防车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轻卡居行业第二位;重卡居行业第六位。

2. 自主品牌优势。我省汽车产业自发展之初即致力于自主品牌,目前自主品牌整车年产销规模总量居于全国第三,累计产销规模总量达1000万辆,同时为扩大出口奠定了基础。

3. 产品出口优势。我省汽车整车出口在全国连续六年居于首位,乘用车、轻卡等保持行业出口第一,追求数量与追求效益并重,“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发展路线成效明显。

4. 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在“十五”初期,江淮、奇瑞就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路径探索,是国内最早开发新能源汽车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化发展及试点示范运营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5. 地理区位优势与科教基地优势。我省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是我国经济新一轮梯度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区域、中国制造的核心区域之一。

(三)主要问题

1. 综合竞争力依然较弱。由于我省整车企业均为地方国企,与有合资整车企业背景的省份相比,综合竞争力依然较弱,与汽车大省的差距呈拉大的趋势。以位列第6位的广东省为例,产销量的差距由2011年的2.7万辆扩大到2015年的60万辆以上。

2. 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乘用车品牌力弱影响了市场规模;商用车尤其是重卡,产能过剩显现;新能源汽车因资金投入不足,相对优势在减弱;零部件同步研发能力不够,影响整车向高端发展。

3. 人才与创新驱动能力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创新发展机制作用不足;基础研发相对较弱,产业链自主创新的水平和效率均需提高;整车企业的运营体制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4. 统筹协调发展的力度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明显,产业内开放合作不足,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二、产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汽车市场基本面依然向好,总体将呈高位低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将呈爆发式增长;产业转移与布局调整会加强,技术与消费升级会加速,产业业态创新会加快,产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并分化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增大。

(一)产业态势

1. 全球汽车产业低幅增长、产业格局稳中趋变。“十二五”期间,全球汽车产业销量呈低增长态势,2011-2014年年均增长2.4%(见图表2、图表3)。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球的汽车产销量将持续低幅增长,区域格局和企业格局稳中趋变;企业竞合关系会进一步增强,汽车零部件、汽车金融、汽车物流等产业链资源的专业化发展与全球化配置会进一步加强。

图表2:2010年-2014年世界主要国家汽车销量(单位:万辆)

国家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中国

1806.2

1850.5

1930.6

2198.4

2349.2

美国

1177.3

1303.9

1478.6

1588.4

1684.5

日本

495.6

421.0

537.0

537.6

556.3

巴西

351.5

363.3

380.2

376.7

349.8

德国

319.8

350.9

339.4

325.8

335.8

法国

270.9

268.7

233.1

220.7

221.1

英国

230.7

218.7

233.8

259.6

284.7

意大利

216.8

194.2

153.4

144.6

149.2

西班牙

111.4

92.9

78.7

78.9

99.7

印度

303.9

329.3

358.4

327.7

318.2

俄罗斯

209.5

290.4

320.6

304.2

269.2

加拿大

158.1

161.7

171.4

178.0

188.7

韩国

157.0

159.3

156.0

154.0

173.7

澳大利亚

103.6

100.8

111.2

113.6

111.3

数据源自: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世界汽车年报》。

图表3:主要汽车制造商在世界51国销量(单位:万辆)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总计

6928.8

7102.5

7545.5

7792.3

8000.3

大众

701.1

788.5

857.0

879.2

925.6

丰田

765.7

714.7

872.1

889.2

907.3

通用

749.8

810.8

835.2

872.6

883.3

现代-起亚

479.9

544.7

590.0

621.8

658.9

雷诺-日产

572.7

607.2

610.9

622.8

653.0

福特

486.2

620.0

630.9

554.0

556.7

本田

348.7

304.4

373.8

419.0

437.1

菲亚特-克莱斯勒

370.2

394.5

413.3

409.1

435.7

标致雪铁龙

296.4

273.8

252.2

233.2

242.0

戴姆勒

169.0

171.6

178.3

183.4

195.5

数据源自: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世界汽车年报》。

2. 国内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面临新变化。

全球汽车产业轻量化、节能化、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趋势明显,电子、车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核心技术。

产销规模呈高位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连创新高,2015年达到2459.76万辆,全球第一。在大基数下,据有关机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汽车市场产销规模将达到3000万辆左右,年均增长4.1%左右。

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国内前12家整车生产企业分化增长明显,产业集中度持续稳步提高(见图表4),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汽车企业格局持续稳中趋变,产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图表4:2010-2015年全国主要汽车企业集团销量表现(单位:万辆)

排名

企业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

上汽

355.8

396.6

446.1

507.3

558.4

586.3

2

东风

272.5

305.9

307.8

353.5

380.4

387.2

3

一汽

255.8

260.1

264.6

290.8

308.6

284.3

4

长安

237.9

200.9

195.6

220.3

254.8

277.6

5

北汽

149.0

152.6

169.1

211.1

240.1

248.8

6

广汽

72.4

74.0

71.2

100.4

117.2

130.3

7

华晨

50.1

56.7

63.8

77.7

80.2

85.6

8

长城

39.7

48.7

62.5

75.4

73.1

85.2

9

江淮

45.8

49.5

48.7

51.4

46.5

58.7

10

吉利

41.6

43.3

49.1

54.9

42.6

56.1

11

奇瑞

68.2

64.2

56.3

46.9

48.6

51.7

12

比亚迪

52.0

44.9

45.6

50.7

44.0

44.4

合计

1640.8

1697.4

1780.4

2040.4

2194.5

2296.2

占比

90.8%

91.7%

92.2%

92.8%

93.4%

93.4%

数据源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排名按2015年销量。

产业链竞争更趋激烈。产业竞争逐步由制造链向贸易与服务业加速延伸,各细分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中高端产业链市场争夺将会是一场白刃战。

产业跨界发展加速。汽车消费规模稳步增长、金融改革加快、“互联网+”影响加深,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汽车与IT、金融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高渗透跨界发展的产业创新局面将加速形成。

消费个性化需求凸显。随着消费群体消费理念的变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推动汽车生产方式向“大规模定制化”转型。

产业向和谐绿色方向发展。解决市场需求与社会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汽车产品加速转向节能、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经济型SUV和经济型纯电动汽车逐步成为“国民车”,“汽车共享社会”或将提前到来。

品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把相对成本优势转移并形成品牌优势,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强化品牌建设,丰富品牌内涵,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实现品质超越和品牌价值提升,构建可支撑中国品牌汽车持续发展的价值盈利模式,是汽车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二)发展机遇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产业提供新动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将为我省汽车产业加速做大做强提供新的动力,使我省汽车产业优势更好发挥。

2. “制造强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之一,这将为发展我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造新的条件。

3. 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内需,将有利于我省的小排量乘用车、商用车和改装车发展。

4.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深。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品智能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互联网+”等将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5. 节能减排助推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3.4倍,“十三五”时期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期,也是我省新能源汽车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6.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我省汽车产业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契机,将我省汽车企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用好中德两国总理来皖考察的有利条件,把我省汽车产业与德国的全面合作落到实处。

(三)战略风险

1. 产业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金融危机对产业的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规则正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出现,能源、环境和交通等方面的约束不断加大,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2. 产业政策与法规日趋刚性。乘用车燃油限值,商用车排放升级成为刚性政策,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如不能满足,将会面临停产整顿的风险。

3. 整体产能结构性过剩明显。汽车产业目前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特征明显,突出表现在商用车。产能结构性过剩,将是我省“十三五”期间汽车产业面对的巨大风险。

4. 兼并重组力度的加大。“十三五”期间,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国家将利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手段,加大产业兼并重组的力度。而我省汽车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综合竞争力偏弱,有被兼并、边缘化的风险。

结论:“十二五”时期我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我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为迈入汽车强省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强力实施省委、省政府“调转促4105”战略行动计划,坚持统筹协调、创新驱动、立足自主、开放合作、绿色发展;推进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促进我省汽车产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以传统汽车节能升级和新能源汽车聚焦发展为主线,打造中高端产业链,进军中高端汽车领域,提升品牌附加值;不断巩固我省汽车企业在国内自主品牌中的领先优势,为加快迈入汽车强省奠定基础。

二、发展思路

1. 坚持结构调整。以汽车产业节能升级为着力点,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巩固商用车地位,提升乘用车品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拉长产业链,做优产业基地,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产业优势。跟踪新技术革命,精准布局智能网联汽车。

2.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并依托整车企业,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前沿技术研用和成果转化,努力在自主创新上闯新路、攀高峰。

3. 坚持质量领先。以客户为中心,构建质量品牌培育管控体系与发展机制。以打造国内汽车知名品牌为主攻方向,全力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质量上乘、性能优良、用户赞誉、效益显著”的“精品”和“敬业忠诚、技术过硬、创新力强”的“徽匠”。

4. 坚持开放合作。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做好市场规划和布局;推进“根据地”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核心技术交流,促进要素资源有效整合;加大汽车全产业链出口,不断提高出我省汽车产业对我省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度。

5. 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权制度和企业内部机制的变革,努力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优化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提升产业纵向协同及横向合作的效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支持企业间产业和资本层面的合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安徽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质量效益和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汽车强省地位初步确立。形成以节能汽车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先导,先进汽车零部件与汽车装备、优质汽车服务为两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协同发展的安徽汽车产业新体系。到2030年,安徽汽车自主品牌进入国际知名品牌行列。

1. 产销规模稳步增长。到2020年,整车产销规模达到200万辆,力争220万辆,年均增长10%以上;产销规模占全国汽车总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4.5%提高到6.0%以上,在全国区域规模的位次由2015年第7位力争提升到第6位,零部件同步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力争翻一番,达到4500亿元和1100亿元,利润同步增长。

2.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加速产品研发体系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大高效传动系统、轻量化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力度,主导产品的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超过或达到合资品牌平均水准。

3. 产业集聚效益提升。到2020年,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的汽车企业集团1-2家;做优合肥、芜湖零部件产业基地,努力培育全国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1-2个;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1-2个。

4.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乘用车要突破中高端产品市场;商用车要构筑重型载货车与轻型客车的后发优势;专用车突出特色和优化布局,汽车零部件要适度超前主机发展。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对汽车产销量贡献比达到10%以上,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5. 出口领先优势增强。到2020年,我省汽车出口达到32万辆,占全国汽车出口总量的20%以上。其中,乘用车出口达到27万辆,商用车出口达到5万辆;新能源汽车实现规模化出口,形成领先海外布局的优势。

6.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通过试点示范引领,鼓励汽车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工具创新商业模式,推进产品推广、营销、配件供应、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等与渠道终端融合互动,形成体系。

第三部分  “十三五”产业发展概要

一、汽车产业发展概要

汽车产业是我省的主导产业,从“十三五”开始,我国汽车产业将加速向节能化、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方向发展,这将是我省汽车产业发挥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发展定位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坚持以汽车节能升级为发展方向,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来提升综合竞争力。乘用车以打造经济型精品轿车系列产品为着力点,巩固MPV、SUV的产品优势,逐步实现向中高端转型;商用车排放全面升级,巩固轻型载货车和水泥搅拌车、消防车、罐装车等专用汽车的领先优势,构筑中重型载货车的后发优势;实现我省汽车产业“十三五”期间整体保持中高速增长。

(二)发展目标

1. 市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汽车(不含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规模确保实现180万辆,力争达到200万辆,占全国汽车市场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其中,乘用车(不含新能源乘用车)产销规模确保实现140万辆,力争达到160万辆,占全国乘用车总量的比重突破5%;商用车(不含新能源商用车)产销规模超过40万辆,占全国商用车总量的比重达到10%;依托省内整车生产企业的布局,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产品水平和跟踪整车企业同步发展的能力。

2. 技术发展目标。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整体平均油耗低于5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主导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合资品牌平均水平;商用车新车排放达到国Ⅴ、国Ⅵ标准,主导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等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着力推进轻量化零部件、先进变速器、高效内燃机等节能技术的自主化、高端化、产业化的体系能力建设。

(三)发展重点

1. 重点产品。乘用车重点发展1.6L以下经济型轿车与小型SUV的系列产品,积极稳健地发展MPV系列、中高端轿车产品;商用车积极发展天然气、混合动力、先进柴油技术等节能产品,重点发展高效载货车与牵引车、高附加值专用车、全承载技术客车等产品。

2. 重点技术。围绕乘用车燃油消耗量目标和商用车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开展新工艺、新材料、低摩擦等节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小排量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高效节能大功率发动机、高效无级变速器(CVT)和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电控高压共轨技术、后处理技术、先进增压中冷技术、先进智能控制技术、混合动力技术、起停技术、轻量化车身及底盘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整车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与经济性。

3. 重点市场。乘用车着力发展三四线市场、个性化消费市场;载货车加快实现城际物流、城乡物流、城区物流、园区物流四大细分市场全覆盖与重点区域市场突破,实现市政、冷链、快运、港口牵引车等专用汽车市场发展;客车稳步发展中轻型公路客车,加快抢占城市城乡公交客车及团体客运、校车等市场。

4. 重点项目。实施“产品轻量化项目”,加大超高强钢、轻质合金、高强度复合纤维等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提升产品安全性与经济性;实施“NVH项目”,对标世界一流技术,完善试验验证手段,提高汽车驾乘舒适性;实施“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升级项目”,加大电控高压共轨、后处理、增压中冷、智能控制等领域先进技术的合资合作,促进产业链升级;实施“产品力提升项目”,深入开展产品性能对标管理,提升产品安全性、环保性以及使用性能。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要

新能源汽车产业属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省在国内具相对优势的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是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发展定位

坚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导地位,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整合资源适时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生产基地,产销位列全国第一阵营。

(二)发展目标

1. 市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确保20万辆,实现规模化出口。产销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比重达10%以上,占全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的比重突破20%(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预测: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将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规模将超过500万辆,中国品牌销量可达100万辆)。

2. 技术发展目标。实现纯电驱动技术世界先进水平,力争插电式混合动力国内领先,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汽车初步具备商业化条件,性能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协同开发单体比、系统比能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系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功率密度达到3.6kw/kg以上,控制器功率密度达到15kw/kg以上;持续提升车辆管理系统(VMS)、发动机控制系统(EMS)、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控技术,形成专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3. 产业布局目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江淮、奇瑞为主体,集聚发展新能源汽车系列产品。加快电池、电机、电控、电动转向、电动制动等核心关键零部件的高端化产业布局。扶持其他有条件的企业开发或投资新能源专用车和充电设施建设。

(三)发展重点

1. 重点产品。新能源乘用车重点发展小型纯电驱动和中大型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新能源商用车重点发展总质量3.5T以下纯电动轻微型载货车与专用车、大中型公交客车、中轻型团体客车等产品。典型纯电动汽车产品续驶里程达到400公里左右,法规工况电耗小于10千瓦时/公里。

2. 重点技术。积极开展新体系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新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高度集成电池系统、高效机电耦合技术、高功率密度电驱动系统;以轻质合金车身底盘技术、碳纤维材料轻量化技术和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分配系统(EBD)、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技术,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与经济性。

3. 重点市场。以公交、市政、出租、物流、公务、商用、单位通勤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新能源客车、新能源物流专用车、新能源环卫专用车辆的全面发展;以限行限购、全国省会等一二线城市为重点,加快新能源乘用车私人消费发展;以合肥、芜湖为中心,在全省有效复制、创新发展合肥市场开发的模式。

4. 重点项目。积极构建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水准的、成本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产品体系。奇瑞新建2条新能源整车生产线(总投资80亿元);奇瑞年产6万辆铝车身骨架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总投资16亿元);合肥国轩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50亿元);恒宇新能源锂聚合物动力电池及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0亿元);江淮汽车高端及电动轻卡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

三、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概要

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十三五”期间,我省汽车产业要盯紧目标,有所作为。

(一)发展定位

强化产业动态跟踪,选准技术突破口,明确路线图,构筑智能感知系统产业链,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链,力争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与商业化应用处于全国前列。

(二)发展目标

1. 市场发展目标。到2020年,远程和短程通讯互联终端整车装备率达到50%以上,驾驶辅助(DA)、部分自动驾驶(PA)车辆达到70%以上,中度自动驾驶(CA)、高度自动驾驶(HA)车辆力争实现小批量商业化运营。

2. 技术发展目标。加强先进车载感知技术、先进智能控制技术、车路协调通信技术,车联网通讯技术等开发与集成供应,掌控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关键核心技术,到2020年力争智能汽车产品技术与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产业布局目标。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辆,积极引进、整合优质资源,加快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的产业链布局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自主、中高端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与智慧交通体系,自主设施占有率达到80%以上。

(三)发展重点

1.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基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驾驶辅助系统级智能汽车、部分或中度自动驾驶级智能汽车等。

2. 重点技术。着力开发先进传感技术、先进智能控制技术、先进导航系统、车路协调通信技术等,重点发展前撞预警、换道预警、盲点监测、自动紧急刹车等自主辅助驾驶技术。

3. 重点市场。以公交、市政、出租、公务、私人消费等为主要推广领域,以中高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重点新产品为载体,加快通讯互联终端整车装备的应用与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推广等。

4. 重点项目。围绕车辆智能核心共性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实施“智能终端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提升项目”、“人员与车辆状态监测平台技术建设项目”、“智能汽车基础数据交换平台建设项目”、“智能汽车测试基地建设项目”等。

四、汽车装备、服务与后市场发展概要

(一)汽车装备

1. 发展定位。汽车装备制造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省汽车装备产业要切实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以提高汽车装备智能化制造水平和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为方向,推进汽车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2. 发展重点。重点支持省内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汽车模具、压力机及高端加工机床等产业发展;在汽车车身智能制造领域,以机器人技术开发应用为着力点,重点攻克汽车制造领域的数字化车间、轻量化车身智能制造、激光焊、自动变速器和发动机智能装备线等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机器人制造要研发面向安全的人机共存机器人,研制包含关节型工业机器人,AGV移动机器人等系列化产品,满足汽车行业的需求。汽车模具制造以系统技术集成和新材料、新工艺为突破点,重点发展大型覆盖件和非金属材料的大型模具。压力机制造要重点开发与汽车行业向精细化、智能化生产转变相适应的配套产品,如全自动粉末压机、内高压合模液压机、精密锻造液压机(发动机、变速箱零件的精密锻造)等。

3. 主要任务。一要支持汽车装备产业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鼓励企业用人、用工和分配机制改革,集聚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多管道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二要促进汽车装备产业不断提升产品研发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省内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集中力量突破核心部件、系统软件、新材料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三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对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和项目给予支持,落实好装备产业的首台(套)示范应用财政资金补贴支持。四要推动装备制造企业由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

(二)汽车服务及后市场

1. 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汽车服务及后市场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二手车行业将在整个汽车后市场领域中异军突起,呈迅猛发展态势;汽车金融行业维持稳健上升的态势;汽车维保行业在整体上升中将呈两极化发展态势;汽车租赁行业伴随消费者消费观念转变将保持快速增长;汽车美容及改装、汽车报废、汽车运动与文化等产业也将迎来发展春天。

2. 主要任务。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相关产业的企业,要顺应汽车服务及后市场发展趋势,积极作为,取得效益。要拓展汽车后市场相关业务与提升品牌知名度并举。一要构建省内保有车辆信息共用平台和价值评估体系。二要支持成立由若干龙头企业为主的相关产业联盟,由产业联盟拟定行业运行的准则和标准,并加以规范运作。三要发挥舆论和公众监督的作用,打造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四要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汽车行业有条件的上下游企业介入汽车后市场产业。五要支持企业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六要支持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与高等院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加大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为实现安徽省“十三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必须要有资源保障与政策支持。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成立安徽省汽车产业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十三五”期间汽车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我省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推动汽车及零部件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发挥合肥、芜湖两地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集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创造条件成立我省汽车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整合省内外、国内外优势技术资源,共同开展汽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促进企业间技术、产品合作和管理文化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省内汽车产业信息平台,鼓励和支持产业内各行业组建产业联盟;发挥省内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整车企业带动零部件企业、零部件企业支撑整车企业”互动共赢的格局。

引导设立省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设立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汽车共性技术研究和创新型、前瞻性项目的支持。支持省汽车产业共用技术平台建设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建设;支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支持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国内外并购;支持汽车企业抢抓“一带一路”的市场机会,加大出口和海外市场布局。建立基金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提高基金的投入产出效益。

二、支持企业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人、实行经营层及关键员工持股、企业上市等方式不断优化汽车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激发企业活力。

支持汽车企业间交叉持股。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企业间的产业协同,加强整车企业之间、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省内企业与国内国际领先企业之间的产业合作,提升省内汽车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鼓励企业机制和融资模式创新。赋予企业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用人、用工、分配自主权,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支持企业对技术、管理骨干实施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汽车金融、财务公司,为企业内及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

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合肥、芜湖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核心、高端汽车零部件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引导安庆、马鞍山、滁州、宣城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

出台重点汽车零部件产品目录。按照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适时制定我省重点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目录。

支持核心汽车零部件的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以推进我省与德国交流合作为契机,围绕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支持核心零部件的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核心技术和提升竞争力。

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健全研发体系。支持零部件企业积极与整车企业、研发机构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开放合作,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体系。

四、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

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与检验检测平台。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质监局、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吸纳国内外优势资源,按市场化模式运作,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与检验检测平台;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进行专项试验、开发性试验及产品检测验证。

完善产业布局形成新能源汽车集聚发展区。加快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区,巩固省内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重点在各地市公交系统、出租车公司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加大推广应用,逐步增大公共机构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规模。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支持和引导项目单位通过自建或引进其它投资主体建设充电设施;鼓励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在单位内部停车场设置一定数量的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并配建充电桩;完善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体系。

五、加强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汽车企业、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院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汽车企业独立创办或与高校联合创办人才培养机构,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内先进企业的合作,通过送培、合作交流等方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省内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新设、扩充汽车专业,加强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电化学、新材料等相关学科建设;加大对创新型研发、高技能、紧缺专业技术和高级管理等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成立由省内外汽车行业专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学者、企业家等人员组成的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库)。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分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导我省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抄送:省直有关部门。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2月13日印发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 500

包头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100%预留或配建充换电设施

《办法》中提到,每150辆换电重卡至少配套建设一座重卡换电站。
关键字: 包头 电动汽车
2022-07-27

最高补180万元 南京发布2021年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贴办法

近日,南京市财政局、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印发《南京市2021年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财政补贴办法》。
关键字: 充电桩 南京
2022-07-25

7月20日起,郑州市区四环内商砼罐车、渣士车应全部为新能源车!

7月20日,郑州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启动四环内商砼罐车及渣士车减排措施的通知》。
关键字: 郑州减排
2022-07-21
电车资源2022年活动排期
相关车型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闭
东风俊风纯电动物流车秒杀